河南曲剧选段《嫂嫂你莫要错怪我》 海连池 董秀娟演唱内容摘要
海连池 简介
男,1941年阴历八月十五生于郑州(经海老师之子海波确认),回族,中国河南郑州。供职于郑州市
曲剧团,后居英协文化有限公司。曾担任郑州市曲剧团团长,代表作有曲剧电影《卷席筒》、《薛刚反朝》、《孤男寡女》、《徐九经升官记》等。
董秀娟 简介
女,中共党员,汉族,山东聊城人,中央党校大学 负责行政事务、安全保卫、宣传教育、法规、政策、机关党务、后勤管理方面的工作。分管办公室、 政策法规处、 机关党委、机关服务中心、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。联系中国环境报驻山东记者站。
曲剧 简介
曲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,旧时也称"高台曲"或"曲子戏"。有些地区又称"南阳曲子"。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,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(洛阳曲子、南阳曲子)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,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。 历史沿革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,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,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。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,演唱时,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,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,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。每一曲目,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。约于清末民初,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,称为"高跷曲"。它最初出现的时候,既不化装,也不分行当,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,以三弦等乐器伴奏,走街串坊。发展至1920年前后,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,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,如《小姑贤》、《打皂》、《小打鱼》等。 "高跷曲"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,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"高台曲"这种
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,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。